作為農業大國和制造業大國,實體經濟是我國市場的主體,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。改革開放40年來,我國經濟發展交出亮麗成績單,從根本上說是得益于實體經濟。未來,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,同樣也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。我們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,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,我們必須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決心振興實體經濟,從產品、企業、市場、體制等層面入手,建設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,提高實體經濟質量效益,讓實體經濟真正實起來、興起來。
第一,提升產品質量,抓住消費升級機遇。振興實體經濟,關鍵在于提高供給質量效益。要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,強化技術創新和全面質量管理,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產品質量,為社會提供更多高質量、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。在這一過程中,要堅持技術立本。加大科技創新投入,縮短科技成果商業化和社會化周期,提高產品科技附加值。充分利用大數據、互聯網等新技術準確分析市場供給與需求情況,加強產品的創意創新設計,不斷推出符合國內國際市場需求變化的新產品、新服務。要堅持品質立身。建立健全產品技術標準體系,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,加快標準強企、質量強企、品牌強企建設。建立完善產品質量保障體系,健全質量責任追究制度,在國際市場樹立中國產品的良好形象。此外,還要大力弘揚“工匠精神”,厚植工匠文化,培育一大批精益求精、不斷創新工藝、改進產品質量的現代產業工人,把產品做成精品,助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供給。
第二,用好企業主體,提升整體競爭力。振興實體經濟,企業必須內練筋骨,從提升發展質量入手,完善企業制度,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,努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。一方面,要完善企業制度。通過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,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。另一方面,還要加強管理創新。運用科學管理方法,提高企業決策和經營管理水平,簡化生產流程,提升供應鏈協調能力,在保障質量前提下降低生產成本,實現提質增效。此外,還要加強企業之間的競爭合作,促進管理、技術、人才、資金優勢相融合,整合優勢資源,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。
第三,優化市場建設,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。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,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,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立業之本。近年來,我國金融業取得長足發展,但總體上看,金融優化資源配置、振興實體經濟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,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還不高。在這一過程中,金融業既要聚焦主業、強化服務,還要轉變方式、優化結構,從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。一是優化金融資源配置,增強金融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。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、重點項目、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集聚金融資源,積極發展普惠金融、綠色金融,矯正要素資源錯配,著力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。二是推動金融創新,不斷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。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是否符合市場需求,對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有著重要影響。金融機構應從戰略高度做好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工作,既要改造提升原有產品,又要重視創造新的產品;既要創新服務方式、優化服務體系,又要提高服務的覆蓋率和便捷度,積極創新“量體裁衣”式的金融產品和服務,滿足實體經濟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、個性化需求。三是完善績效考核機制,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。建議完善國有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績效考核標準,將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效作為評價經營績效的重要指標,增強全體員工服務實體經濟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造性。
第四,完善體制機制,營造良好發展環境。良好環境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重要前提和有效保障。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,加強統籌協調,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,破除要素市場化配置障礙,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,推動政策、資金、技術、人才等要素匯聚到發展實體經濟的大潮中。比如,要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圍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、增強創新活力,開展降稅清費工作,引導更多資金、土地等要素資源投入工業、制造業領域,支持實體經濟發展;要完善有利于促進公平競爭的規則體系,完善物權、合同、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制度,加強對各種所有制企業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;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,完善人才激勵評價機制,激發人才創造創新活力;要推進土地、人力資本、資金、科技等領域改革,消除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障礙,等等。與此同時,還要加快財政金融體制改革,落實財稅支持實體經濟的相關政策,加強金融監管,提高實體經濟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。
新未來公司現有新未來電氣有限公司(電力系統元件生產機構)新未來創意設計公司.新未來精密模具有限公司(模具設計及注塑)組成。 公司擁有先進的檢測設備、電磁兼容測試設備、無功補償設備、智能電容設備、SMT自動化貼片流水線及高效的硬件開發平臺.公司以“創新成就未來 筑造百年企業”為理念。展望未來,我們堅信,在國家全民創新的時代背景下,在我們新未來人的共同努力下,公司的未來會越來越好,讓世界愛上新未來智造。